顯影劑介紹
大部分的放射線特殊攝影檢查都要使用顯影劑,由於相鄰的器官密度相近,X光的顯影效果會相似,便無法分辨該器官的形態及位置,因此必須注入較高或較低密度的顯影劑來表現器官,這種用來增加或減少該器官密度的物質就稱為顯影劑或對比劑(contrast medium)。顯影劑注入人體後,可使組織影像對比改變。普通X光片無法清楚地看到胃、腸、膽道、泌尿系統、血管等,為了要把這些構造顯現出來,就需使用顯影劑。
顯影劑或對比劑的種類可分為硫酸鋇劑、含碘顯影劑、與磁振造影顯影劑,分別依照檢查部位及種類而定。
一般來說,大部份的人對於顯影劑並無不良反應,然而有少部份的人會因體質的關係對顯影劑有不同程度的特殊反應。
1920年代醫界便開始使用顯影劑,將硫酸鋇劑應用於胃腸道系統,因操作簡單且影像清楚易懂,目前仍被廣泛使用於大腸疾病的診斷。
1950年起,三碘化安息香酸 (tri-iodinated benzoic acid) 被廣泛應用。由於這類離子顯影劑的滲透壓高,在臨床上被發現其毒性及對血行動力學的影響較高。
1970年代,新一代的非離子顯影劑發展,提高了安全性,現在常用的顯影劑多屬於此類。
1981年磁振造影顯影劑 Gd-DTPA (gadolinium-diethylenetriaminepentaacetate) 被合成出來,為第一個順磁顯影劑,由於釓 (Gd3+) 式鑭系重金屬元素本身具有毒性,所以必須與 DTPA 做結合,DTPA 為一很穩定化合物,可以確保釓 (Gd3+) 在人體內不會釋放出來造成危害。